2024年12月3日,我带着本月责任督学重点督导主题之一“了解学校劳动教育开展情况”走进了江阴市璜土实验小学,通过听取汇报、看台账资料、师生访谈交流、劳动基地现场查看等形式对该校的劳动教育情况进行了全面细致的督查。
通过多方位的督查,我了解到璜土实验小学作为江阴市首批“劳动教育特色学校”在劳动教育实施过程中始终秉持“办一所自然生长的学校”的办学理念,贯彻落实党的劳动教育方针和《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将劳动教育作为深化五育并举的关键环节,响应“以劳立德、以劳启智、以劳健体、以劳育美”的教育新思路,在劳动教育资源整合、课程开发上协同发展,学生在劳动体悟中磨砺品格,学校在育人实践中自然生长。
一、劳动课程实施策略有创新
《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把劳动课程内容分为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三大版块,学校根据乡村学生实际,采用适用又创新的劳动课程实施策略,培养学生在学习与劳动实践过程中适应个人、社会发展需要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一)生活劳动教育范式化推进,自律其行
根据学校调查问卷显示,劳动教育家长最关注方面的是学生的整理与收纳能力。孩子的书包、书房、卧室、衣物等凌乱不堪,这种情况不是个例,尤其在外来务工人员家庭中尤为突出,同时也是学生劳动习惯欠佳的表现。
为此学校严格依据课程方案,强推十大任务群的落地;系统梳理教材,充分挖掘日常生活中丰富的劳动元素,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整理各年级学生“日常生活劳动清单”,涉及“家务劳动、个人护理、生活技能”多个方面内容。自律其形,这是“劳动育人”最根本的价值体现。
(二)生产劳动教育项目化开展,自修其能
田间课堂是学生生产劳动的主要场域,遵循学生的成长规律,根据学生年段特点构建了劳动课程品格体系,包含3大课程-6个范式-18个项目,培养学生“善思、坚韧、创新”的品质。低年段的“观悟课程”设在本部校区的“耕笃园”,孩子们在这里认识植物、阅读、绘画、游戏;中年段的“实践课程”设在校外劳动基地“耕种园”,孩子们在这经历春播、夏种、秋收、冬藏,体会农业生产劳动的过程;高年段的“创新课程”在小湖校区“耕耘园”实施,孩子们在这里实现智能灌溉、水培植物、嫁接扦插。借助校外实践活动基地璜土村“胡子小镇”艺术家及“乐哈哈家庭农场”的优质资源,孩子们不仅可以学习关于种植养殖、生态防控等生产技能,还可以学习陶艺木艺、宠物饲养等生活本领,通过劳动实践陶冶学生性情,增强体质,培养劳动能力。自修其能,这是“劳动育人”最重要的价值体现。
(三)服务性劳动教育主题化实施,自养其德
学校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会服务性劳动活动。璜土村是全国乡村振兴的典范和旗帜,每年接待参观团队达300多场次。学校把居住在璜土村的学生组建成“小陶子”讲解志愿服务队,双休日、节假日对外讲解自己家乡的党建文化,村风面貌及学校的田间课堂。小湖校区定期组织学生开展敬老院慰问活动,把耕种园种植的蔬菜赠给老人,陪老人聊天,为老人打扫卫生。全校师生,特别是“熊汉云英雄中队”“雷锋示范岗”师生常年投入到璜土镇“三清三治”“小手拉大手”环境整治活动,暑期“小草帽夏令营”小营员们主动开展社区环保志愿活动。学校、家庭、社会共同感受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内涵,孩子们在出力流汗中服务社会,品德在实践活动中得到涵养。自养其德,这是“劳动育人”的核心价值体现。
二、田间课堂建设励品有成效
田间课堂建设是以璜土实验小学“办一所自然生长的学校”办学理念为指导,在“美韵文化”“善韵课程”“真韵课堂”的整体学校文化建设架构中,以“陶韵”为培养目标,基于学生成长需求和兴趣特长,着重通过“善韵课程”来进行拓展型课程开发,组织学生进行田间劳动实践和围绕劳动实践展开的系列衍生活动,最终指向培育劳动砺品的璜小人。在劳动实践中,学校遵循教育规律,不仅让学生了解劳动的基本常识,懂得劳动基本技能,理解劳动是财富创造的源泉,更是引导学生像陶行知先生那样不断追求真理。让孩子们在实践中学会劳动,在劳动中学会创造,磨砺品格初有成效。
(一)田间课程体系完善
田间课程是以学生在田间课堂劳动实践为基础,以此来培育学生良好品格为核心。在学校劳动实践校本课程体系构建的同时,结合孩子各自年段特点形成了覆盖小学六个年级的学生课程项目:①育一粒种子②栽一株秧苗③耕一片田地④收一斗五谷⑤历一番稚创⑥研一席乐趣。根据六个活动范式结合小学各年段特点打造丰富多彩的实践课程,着力培育学生各种素养,通过“童言童语、农诗作乐、丰成诵文”等课程实施来实现以劳立德;通过“果蔬电池、无土栽培、智能灌溉”等课程实施来实现以劳启智;通过“耘秧入田、模仿种植”等课程实施来实现以劳健体;通过“五谷变形、创意贴画”等课程实施来实现以劳育美,最终打造成植根学校文化、五育协调发展完善的劳动实践课程体系。
(二)劳动课程校本融合
在项目实践过程中,带领学生参与在劳动实践的同时,还探索如何将劳动教育课程融合及校本化,让学生能在系统的劳动实践中得到锤炼。大力开展学科融合,如在道德与法治、语文学科中可进行劳动精神与价值的探讨,着力劳动态度与观念的培养,逐步探索如何以劳立德、以劳健体;在科学课中,突出实验教学,加强动手能力的锻炼;美术、信息技术学科组织学生创作绘画作品、制作手工作品、剪纸等,促进创造能力的提升。种植劳动过程中适当渗透数学丈量、确定位置和面积的计算等,种植管理过程中渗透科学学科内容,如植物的生长、根茎叶、肥料的作用等相关知识,通过课程以劳启智。课程校本化实施让学生在劳动实践的同时调动其学习兴趣,深化对相关知识的理解,通过拓展提升劳动、合作、创新等能力。
(三)劳动实践体系完备
通过丰富田间课堂内容,完善学校独特的劳动实践体系。从孩子们育苗、培土、栽种、管理、收获、研物等环节设计完备的劳动实践体系,并结合孩子们的年龄特点,通过每日观察日记、照片、录像、绘图、讨论、试验、实践心得等形式,逐步完善劳动实践过程,完成《“乐淘陶”田间课堂实践手册》,并通过手册的使用,培养学生劳动实践探究能力、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意识。
三、劳动课程评价丰富有童趣
学校将劳动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制订丰富又有童趣的评价标准、建立激励机制,依托学校“孩子,我为你点赞”活动,进一步完善劳动实践争章制度。
过程性评价:学校根据《学生生活劳动清单》,制定了一到六年级的“劳动评价量表”,通过学生自评、同桌互评、家长评价、教师评价等方式,把具体的劳动情况和相关材料计入学生综合素质档案,作为期末评选“劳动小能手”、“三好学生”等依据。
表现性评价:每学期期末组织低年级学生开展素养评测游园活动,让学生识别各种农作物;中年级学生展示自己整理与归纳的生活技能;高年级同学要求学会制作一道菜。
体验性评价:学校创设了“在同学家过一夜”“放养天敌”“垦荒种菜”等体验活动,让学生在生活劳动体验中感受生活之美,劳动之光荣。比如“过夜”活动涉及到生活物品的准备、书房的整理、用餐的礼仪、合理表达需求等,这些活动都得到了家长的一致认可。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劳动如是成长亦如是,2024年6月学校课程基地项目《田间课堂:劳动砺品的实践课程基地》在省内涵建设项目中成功结项;通过劳动教育,在动手实践与潜移默化中全方位提升了学生素养,实现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以劳创新。学生的生活愈发显现自律,问题思考愈发显得深入,与人沟通愈发表现愉悦,行动执行愈发变得坚定,他们用轻盈的步伐,灿烂的笑脸,欢快地行走在乡村劳动教育的生长之路上。劳动教育为孩子们的生命成长奠定了基础,相信在“自然生长”的校园中,孩子们一定会迎着朝阳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