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中小学生课后服务是积极回应社会关切,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举措,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实验学校第三小学作为一所新学校,聚焦低年级课后服务课程探索,从主题确定、课程编写到活动实施,不断创新模式,着力打造课后服务校本特色课程。
“三元”之始:主题确定有根基
一年级学生处于幼小衔接适应期,学生对学校常规习惯、课本内容还比较陌生,因此,为了培养兴趣和打好基础,同时为满足“双减”工作精神和“五项管理”政策要求,课后服务时段课程的主题选定和开设形式尤为重要。
结合“双减”政策和“五育并举”理念,学校确定了“运动”“劳动”“阅读”三大主题课程。
“阅读”“运动”“劳动”作为学校课后服务特色课程的三大主题,很好地契合了“五育并举”背景下对新时代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在此基础上,为贴近学情,学校同时设置了动漫赏析、太空探索、“红色追寻”等多元化社团课程,丰富学生课余生活,加深学生情感体验。
与此同时,学校也将“健康是一种责任,自主是一种能力,温暖是一种底色,优雅是一种习惯”的“四者”育人理念有机融入到课后服务课程设计中,以求课后服务的持续深入开展与学校文化共融并进,形成校本特色,促进学校的未来发展。
“三维”之体:课程编写有特色
确定主题后,学校将全校教师分为三组,组建了课程编写小组,依据本学段学生年龄特点商定了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并分工制作教学设计和课件,印制成凝聚了老师们智慧和汗水的纸质课程教材。
以“劳动最光荣”为例,打开封面,里面是课程目录、课程进度表、课程教案。课程内容有整理桌面、整理桌肚、整理书包等在校劳动教育;有学会扫地拖地、学会垃圾分类等生活劳动教育;还有手工制作等技能性劳动教育。在课程进度表上,每学会一项新技能,还会安排一周反馈,用以反思总结;同一项劳动技能可能隔几周还会再开设一次,用以巩固训练。两个多月下来,学校的一年级学生基本可以独立完成教室卫生的分工打扫。
同时,学校对各年级的主题课程也进行了全盘规划,以“劳动最光荣”为例,学校按照劳动种类将其分为生活劳动、校园劳动、技术劳动,根据不同年级孩子的特点做有梯度的劳动主题课程安排。
除了课程设计有系统思维,学校还全方位考虑设计的层次性。如关注课程融合,做到教学内容合理衔接;关注未来规划,以学期为界线设置阶段性目标;关注学生需求,课程的设置尽可能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关注外部条件,做到场地、物资的均衡分配;关注师资,充分利用线上资源、社区资源、家长志愿者等丰富课程内容。
课程的设计要充分体现育人理念,落实深度思维。课程设计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更多地在自主探索、合作探究、质疑反思中激发潜能、养成良好的习惯、激活意志品质,构建正确的价值取向。
“三有”之行:活动实施有品质
加强师德教育,理正教师观念,使每一位教师都充分把握教学的主动性,落实教学时将集体的备课智慧和自身的个性化解读相辅相融,让学生在课后服务时段都能学有所获、学有所乐,让教师在教书育人过程中找寻自我乐趣,实现自我价值。
学校采取“学生不动,教师走班”的形式开展每日课后服务主题活动。值班老师提前根据统一的教材备课并严格按照教案上课。如“阅读启蒙星”时段,学校选定了适合低段儿童阅读的绘本、童话等课外书籍作为载体编写教案课件,在阅读的基础上进行课程讲解,通过师生互动、交流分享等多种形式解读文本,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除此以外,学校的图书馆占地800多平方米,藏书两万多本,为了充分让学生阅读到书籍,除了常规性的阅读课程,学校还组织学生按周分批参加图书馆阅览活动,期待学生在书海中亲近阅读,爱上阅读,在识字之初培养阅读的兴趣。
为形成校本课程优质资源,学校教学部门广泛收集各类外部资源,与校本资源有机整合,形成校本特色课程资源库,并组织骨干教师定期对课程资源进行研讨,不断修改完善,为今后的各项课程实施提供便利。
课后服务工作关乎每个孩子的健康成长,关乎人民群众的教育获得感和幸福感。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实验学校第三小学以本校现有资源为抓手,引领区域课后服务特色课程的设计和实施不断走向纵深。(作者系惠山区责任督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