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督学看学校
链接自然生活 “微”出精彩课程
2022-09-23 作者:章庭燕、高红星

  教育资源的丰富化、多元化正在逐渐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在幼儿教育教学中实施微课程教学,能有效激发幼儿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幼儿的主观能动性,更好地促进幼儿的整体发展,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品质。

  无锡市堰桥塘头幼儿园秉承“注重引导、从微做起、快乐学习、资源共享”的微课程教育理念,将研究视角聚焦“走向深度建构的班级微课程实践样态”,以实践中的问题为抓手,持续深入研究,力求超越主要由数量、内容建构起来的课程形态,以价值性、系统性、发展性为基础,将“课程生长力”理念融入班级创意生活课程项目。该园班级创意微课程在深度建构中散发出一种“主动生长”的力量,更好地支持和促进儿童的发展。

  ■课程内容源于“自然”

  幼儿的自然天性是不断探索、喜爱游戏,孩子对动植物、沙、石、水等自然景物有着天然的向往,幼儿园的老师们便充分利用自然资源的价值,给幼儿提供施展的机会,让幼儿、课程越发富有生机与活力。

  以微课程《“石”你让我“榴”连往返》为例,午后孩子们漫步草地时,在拐角遇见了一棵挂满石榴的石榴树。石榴像一个个红红的灯笼挂满了树梢,成为幼儿园一角最美的风景。孩子们围着那棵石榴树,看、问、摸……他们争先恐后地交流着自己的发现,欣赏着它的美,也好奇着有关石榴更多的秘密。这个场景引发了教师的深入思考:这偶然的遇见有哪些值得深入挖掘的价值?跟随孩子的视角与需要可以开展哪些活动?作为教师应该给予孩子哪些支持与帮助?

  该老师结合园本特色,遵循《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所指出的“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要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合理安排一日活动,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充分挖掘“石榴”这一教育资源的丰富内涵,从孩子的兴趣入手,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开启“石榴的故事”。

  ■环境创设归于“童心”

  在中班《遇见桂花,甜甜成长》的微课程环境创设中,教师力求打造充满温馨与童趣的情境,让环境发挥“此处无声胜有声”的教育效果,让幼儿在多彩灵动的班级环境中涵养童心、演绎童真,体现教师的教育智慧。

  “幼儿是环境的主人”,把环境创设的参与权交给幼儿,真正地落实在行动上,需要老师有心“栽花”。教师在环境布置时首先要考虑三个问题:哪些是幼儿能够做的?哪些是家长能够合作的?哪些是需要老师完成的?最后,师幼共同完成班级环境的布置。这样布置的环境,才真正体现了“幼儿在前,教师在后,我的环境我做主”的理念。

  环境是“潜课程”,班级环境让幼儿的学习看得见。以墙面承载幼儿学习过程,鼓励幼儿以表征的形式进行记录。追随课程的轨迹,区域设置根据幼儿的学习需要随时调整,体现课程意蕴。

  环境创设的有效性反映在班级的空间利用和资源利用上,营造适合幼儿发展的环境,需要教师敏锐地捕捉幼儿的兴趣点,提供必要的材料支持,促进幼儿自主探索,与环境充分互动。该园教师倡导墙面、地面、桌面、柜面立体化布置游戏环境,室内外自然延伸拓展,游戏区域动与静、开放与适当封闭相结合,让生活化、情境化的材料,个别化、游戏化的操作探究激活幼儿多种感官,让幼儿在与环境的互动中获得多元发展。

  ■实施途径基于“生活”

  塘头幼儿园教师团队在课程实施与发展上具有开放性和灵活性的特点,他们从幼儿的经验出发,基于幼儿的生活,发展幼儿的能力。

  在多姿多彩的生活中,幼儿无时无刻不在经历着生动又有趣的生活,因此,在选择课程内容时,塘头幼儿园的教师们更多关注幼儿的生活,基于幼儿的经验,尤其是与幼儿有关的或幼儿感兴趣的生活实践。在微课程《旧物博物馆》中,引导幼儿自主收集、自由创作,调动全部的智慧去研究、探索、发现、尝试,有效地同化外部世界,建构新的认知结构。

  微课程是以幼儿为本的课程,提倡让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人。由于幼儿经验较少,他们对事物、问题的探索有时不能扩展得更深入,塘头幼儿园的教师们善于抓住适当的时机,不断创造活动的机会和条件,让幼儿不断获得新的经验。大班微课程《幸“盔”有你》源于幼儿生活经验的迁移,再现了不戴头盔的场景。通过观察与追踪幼儿“呀,出事了”的游戏行为,解读幼儿在游戏中的学习与发展,开展一系列关于“头盔”的活动,幼儿通过讨论、实验、探索,了解、发现头盔的秘密,了解戴头盔能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安全。在这一过程中,孩子的兴趣和生活经验得到不断提升。

  塘头幼儿园在微课程的探究中把研究的落点放在“微”上:微问题,微故事、微研究,“微课程”丰富了教师的教学方法,激发了幼儿学习的兴趣,培养了幼儿自主学习的能力,真正做到精彩课程幸福孩子,成长教师,拓展园景。

  (作者系惠山区责任督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