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锐实验学校作为惠山区一所专门招收流动儿童的民办学校,2012年创办伊始,学校就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时代命题,探索建立“党心合育联盟”,联合党员教师、群众教师、家长等,针对流动儿童的身心健康成长,积极打造“三社(社群、社区与社会)”德育模式,建立“为党育人”社会协助网络。
华锐实验学校为流动儿童建立的“三社”德育模式,以学校中的“社群”为单位,组织开展师生德育活动,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周边的“社区”为基础,构建学校、家庭、社区三方共育体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让学生参与社区活动感受人情温暖;以无锡城市这一“社会”为平台,营造支持学生健康成长的大环境,引导学生拥有正确的世界观,让学生有更多机会接触到社会的榜样人物,提升社会交往能力。
“社群”组队,推进全程德育
学校创新学生德育管理模式,以“社群”为组织单位,系统设计重要时间节点的德育活动,从时间维度上对学生进行全程德育。
学校实施以“团队为单位”的德育管理体系,即以两个班为一个小团队的德育管理方式。学校以一个年级相邻两个班师生组成一个德育小团队,由经验丰富的班主任担任组长,年轻班主任担任副组长,所有任教这两个班的教师担任德育导师,均参与学生德育工作。
学校把学生德育活动纳入校本课程体系建设内容,设计了富有特色的“三业”德育课程,即一年级实施“始业”课程,包括学生介绍家乡特色、熟悉环境和活动游戏等;二至八年级开展“社业”课程,包括家长课、社区课和公益课;在九年级临近毕业的一个月内开展“毕业”课程,包括制作一组家乡特色作品,参与一项社会调查活动,举办展现公民素养的报告会等。
学校构建以自信为主题的德育常规体系,即“有我更好”学生主题德育活动,充分利用好两个德育主阵地:升旗仪式与班级集会。每周的升旗仪式由德育小团队围绕“有我更好”进行策划,一般由学生主持、主讲,德育小团队的老师进行指导,每周轮换。学校全体师生对同一年级德育小团队主持升旗仪式的表现进行评价,并评选出优秀“小团队”。在每天早上的学生晨会和周五下午的班队课上,两个班组成的德育小团队总结前一天全体学生的品行表现,表扬表现优秀的学生,并在班级荣誉栏里张贴光荣榜,同时教师会对学生当日的表现提出更高要求。
“社区”支持,开展全员德育
学校不断扩大学生德育的参与人群,以“社区”为基础,构建起学校、家庭、社区三方共育体系,让与流动儿童成长密切相关的所有人员都参与进来,努力做到全员德育。
从2017年开始,学校与周边社区共同开展优秀学生表彰进社区、进家庭活动。每学期末,校长会带着优秀学生的奖状,在社区干部的带领下走进优秀学生家中,向暂住在该社区内的流动儿童家长报喜。学校还与社区一起组织优秀流动儿童及其家长集体表彰活动,向社区传递正能量,为流动儿童养成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营造良好氛围。
学校邀请周边社区共同参与改善辖区内流动人口家庭亲子关系,在社区或学校组织流动人口家庭亲子运动会等活动,使流动儿童与其父母有更多交流的机会,同时让更多的流动儿童家长认识到陪伴孩子成长的重要性。
学校组建华锐父母学院,邀请部分家长不定期向其他家长分享自己教育孩子的经验,同时根据流动人口家庭的特殊性,围绕安全意识、健康饮食、运动健身、生活自理、情绪引导、待人接物、学习习惯、社会体验、亲子沟通和以身示范等十个主题,征集家长教育子女的相关案例,编制流动儿童家庭教育指导手册,有效改善了流动儿童家庭教育落后的现状。
为了让流动儿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学校还组织学生、教师和家长三方共同协商签订“教养公约”,从“安全、卫生、学习、礼仪、品格”五个方面确定学生行为准则;从“职业操守、师生交往、家校沟通、终身学习”四个方面确定教师行为准则,从“以身作则、亲子之道、家校配合、自我提升”四个方面确定家长行为准则,力求形成一种“自觉履行、互相监督、相互支持”的契约文化,让社区督行“教养公约”。
“社会”搭台,探索全方位德育
学校通过开放办学,整合社会各种优质教育资源,采取引进来和走出去两种方式,着重培养学生具备“中国心、国际范”的行为特质,打破学生生活空间的局限性,从学生活动空间上探索全方位德育,让学生从学校、社区的“小天地”走向社会的“大舞台”。
2017年,经市文化局、市民政局批准,无锡民间蓝印花布博物馆落户华锐实验学校。学校成立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心,让学生参与博物馆管理工作,并担任各场馆的馆长、副馆长、讲解员,以此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表达能力。场馆内各类活动的开展,让学生有机会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工艺美术大师面对面交流,拓宽了学生的人文视野,提升了他们的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
华锐实验学校通过构建“三社”德育模式,探索全程、全员、全方位德育方式,为流动儿童的健康成长搭建了良好的社会协作网络与成长守护平台。
(作者系惠山区责任督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