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可以强体、可以增智、可以育美、可以树德,具有综合育人的价值。无锡市后宅中心小学以“养正”为校训,以劳动教育来实践“养浩然正气,育品正学生”,成就“立德树人”的校本表达和价值追求,并以此统领学校的文化建设和教育行为。“田间课堂”正是他们诸多劳动教育中一次最闪亮的“实践”。
“田间课堂”由学校和农业科技公司签订合作协议,由公司提供试验田,提供技术指导员,然后和学校一起设计课程,让学生亲历完整的水稻种植过程,收获完整的农耕体验。
育种,感受生命的珍贵。学生在农技员的讲解下,学习选种的知识,熟悉浸泡、育秧的流程,参与育种的过程,在感受生命萌发神奇的同时学会观察、选择,学会尊重生命。插秧,感受土地的魅力。学生在农技员和长辈的带领下,进行实践,在掌握了插秧的要领和技术下,与土地亲密接触,经历劳累,感知幸福背后的不易,观察栽培,感知大地的博爱、包容及其孕育生命,供给营养的伟大。耘耥,体验作物的生长。耘耥时间在三伏,孩子在汗流浃背的劳作中和水稻一起成长,感悟成长的美好。除草,体验劳动的艰辛。历时整个暑假,对学生的意志品质是一次大考验,孩子们在实践中学会辨别稗草和秧苗,从艰苦的实践中锻炼可贵的品格。观察,了解水稻的生长。抽穗到扬花时段,学生观察水稻的生长细节,体验生命的孕育拔节。学生记录水稻生长的过程,描摹水稻抽穗的样态,拍摄自然和谐的生态,享受劳动成果的喜悦。拾穗,珍惜劳动的成果。收割之后,组织学生下田拾稻穗,在激发劳动兴趣的同时,还让学生在真切的环境中深刻体会“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一丝一缕恒念物力维艰”。
劳动教育施之于天地间,学生于田间欢乐中德、智、体、美、劳都得到发展和锤炼,“立德树人”旗帜飘扬在乡村振兴和传承文化之间。
于“田间课堂”养勤俭之德
“田间课堂”的劳动体验、劳动感知和劳动认识,从组织学生参与育秧、插秧、田间管理到收割、脱粒成米的全过程的农事劳动,学生亲历了“一粒米”产生的完整过程,经历了汗水、劳累和漫长管理的体验,更真切地感知到粒粒皆辛苦。学生体验了劳动之累和收获的快乐后,倍加珍惜粮食,勤俭之德从心底内化而成,更好地激发了他们对劳动者由衷的敬佩之情。学校还将其拍成视频——《一粒米的诞生》,让更多的学生了解劳动之艰辛,必须节约粮食。
于“田间课堂”提生活之能
学生在“田间课堂”中习得劳动技能,能够独立操作农具完成各种劳动任务,田间课堂培养了学生自理、自立、自主能力,能有效改正学生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习惯。能帮助学生在家务劳动、公益劳动树立正确的态度,进而认识到劳动的光荣,学生主动实践及劳动的意愿也更加强烈。学生在“田间课堂”的劳动中感悟劳动人民的智慧及丰富的创造精神,激发学生对劳动的热爱之情。
于“田间课堂”育优秀品格
“田间课堂”中的劳动实践形式,在提升学生社会能力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细致的观察力和持之以恒的耐力,发展了学生合作协商、交流探索的潜能。家长与孩子、师与生互动参与,融洽了亲情,增进了师生情谊,也加强了学生对劳动精神的体验。“田间课堂”里学生用双手劳动、用眼睛观察、用笔记录、用脑思考,在参与劳动实践中加深了对劳动趣味性和意义性的体验,收获满满。在学生迈开腿、弯下腰、动起手,挥洒汗水的过程中感受劳动之不易,从而更珍惜自己和他人的劳动成果。在分享劳动成果中,更懂得创造美好过程,是需要人与人之间的合作与奉献,从而逐步养成优秀品格。
于“田间课堂”植文化之根
“田间课堂”中的乡村社会实践,既积累了乡村生活经验,又让学生了解学习了当地的农耕文化,体验乡土文化的传承。这种体验的快乐,激发学生深入了解农村和农耕文化的内在兴趣,调动学生进博物馆的积极性,产生体验更多农耕文化的意识。学生在乡土文化的引领之下,就容易产生去深入了解地方文化的历史、文明的传承、乡贤人物及其对地方、国家的贡献的强烈意愿。逐渐在内心形成文化的自信,产生爱家乡、爱国家的家国情怀,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国家归属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心理认同意识。进而唤醒学生内心深处的爱国情感,弘扬和传承地方文化的愿望。
“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只有从小养成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我们的孩子未来才可能成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后宅中心小学师生正利用“劳动践美”的系列活动,使学生从中感受到劳动的乐趣,体验到劳动的价值,明白劳动贵在坚持,促进“后小学子核心品格”中坚毅、乐观和自律的品格形成,它有助于落实创造意识、创新意识、奉献意识的形成,通过劳动教育真正达成“养正”目标。
(作者系新吴区责任督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