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排由彩钢板搭成的平房分隔成了江阴特教中心的行政办公室。简易的行政办公室,却折射出了爱的光芒。
当我在校园里巡查时,远远看到在行政办公室前有一位穿红衣的男生和三个大人在一起。原来红衣男生是个学生,另外三人中一位是特教中心的张副校长,另两位是男孩的父母。
“走,我们到教室去吧。”张校长拉着个头和她差不多的男生说。没有表情,没有回音,男生低着头犟在那里不动。“怎么不到教室去?”我问家长。男生母亲两眼含泪对我说:“在家里看电视,玩手机,就是不肯到学校来。”张校长也在一旁补充道:“每当开学时,他都这样。”
“走,到教室去。”男生母亲试图把他拉到教室去,但男生不但没有挪动半步,反而一屁股坐在了操场上。“快起来,给同学看到多难为情。”可他还是漠然而沉默地坐着。他母亲流着泪一边诉说,一边将他拉起来。这时,蒋校长恰巧从教学楼那边过来,男生似乎找到了救星,拉着蒋校长的右手,表现出很乖很依恋的样子。看到男生跟着蒋校长走了,我便去了教室。
第一节听的是康复班的课。这个班共有 6 位学生,都是有听力障碍的,其中一个男生不光是听障还是个自闭症患者,一位老师专门坐在他旁边纠正他的行为。
按照教学内容,这节课主要帮助学生认识哪些东西是圆的,哪些东西是弯的。当彭老师出示闹钟、西瓜、皮球、饼干、香蕉等物品时,学生们不但能说出是什么,还能说出是什么形状。接着老师用“圆形”和“月牙”让学生想象和联想,并学着说“圆圆的是什么呀,圆圆的是皮球呀”“弯弯的是什么呀,弯弯的是月亮呀”这两个句型。
在常人看来,这是两个非常简单的句子,但这是一些有听力障碍的特殊学生,学起来就与常人不同。只见彭老师用清晰而缓慢的声音示范,并不时配上简单的肢体语言,每一样东西都让学生挨个儿训练,一遍一遍,反反复复,诲人不倦。学生发音不清,老师就把 Ta 的手放到自己嘴边感受,句子说不流畅,就拆开了教,而每当学生能连贯地说出一个句子时,老师都欣喜地给予表扬。在课上,尊重、关爱和责任落实到了每一个孩子身上。
这班里有两个女孩我上学期见过,剪着童花头,眼睛大大的,很漂亮,如果不是耳蜗,根本看不出是听障儿童。看我拿出手机来拍照,她们马上心领神会地或剪刀手或手捧两腮作花朵状,对着我甜甜地笑。他们的世界是无声的,但他们得到的关爱是无私的、博大的,他们的内心是阳光而温暖的。
第二节课是智障班的生活课。从分类来看,这个班的学生应该存在着智力方面的缺陷,但在普通学校的课表中从来就没有生活课,这课教些什么,怎么上?
随着音乐的响起,一个女生旁若无人地站起来挥动着手自说自话,一个男生拖着长调喊道:小猪佩奇。是的,李老师用小猪佩奇的音乐把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到了课上。
李老师把准备好的水果和蔬菜的图片贴在黑板上,“长调”男生自告奋勇走上前去辨认,他说对了,学生们在老师鼓励下一个个上去,有些说对了,有些说错了。老师出示的都是常见的水果和蔬菜,幼儿园小班的小朋友都应该认识,而在他们的教室门口分明挂着三( 1 )班的牌子。
接着,老师要求大家把水果和蔬菜进行分类,把蔬菜全部拿到厨房去,把水果拿到客厅去。“长调”男生大声质疑厨房在哪里?客厅在哪里?老师似乎早就知道有这一出,迅速拿出厨房和客厅的图片贴在黑板上。在 12 位学生中,有人拿错了,有人分对了。对厨房的蔬菜,老师要学生说说该怎么烧了吃,有人知道,有人不知道。在同一类别中,还存在着智力差异。
最后,老师又通过摸一摸,剥一剥,尝一尝等活动,让学生在触觉、味觉方面对水果有最直接的体验。这是一节最基本却是最实用的生活课。作为一个生物意义上的人,虽然他们有某些缺陷,但他们也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有和其他正常人一样的生存权利,教会他们简单的生活技能是生存的必需,也是最具体的关爱。
总说上帝在关上一扇门的时候会打开一扇窗:邰丽华的世界是无声的,可她的千手观音惊艳了世界;阳光的世界是黑暗的,可他在歌唱中找到了光明;舟舟的世界是混沌的,可他在音乐中感受到了乐趣。但上帝的幸运儿名额有限,大多数特殊人群给家人带来的是无尽的牵挂和沉重的负担,他们就像一只只受伤的小鸟,扑棱着翅膀无奈地看着这个多彩而复杂的世界。是老师们像父母一样包容着他们的“无理取闹”或“启而不发”,日复一日无怨无悔地为他们“疗伤”,教授他们基本的生存本领,挖掘他们的特长和潜能,为他们今后能独立自由地飞翔而默默奉献着。
润物无声,静等花开。
(作者系江阴市责任督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