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是儿童的天性。如何让儿童的天性在学校教育中得到充分尊重和发挥?又如何顺应儿童天性,让教育教学在“玩”中悄然进行?无锡市连元街小学结合学校“智慧”教育特色,创新“养根竢实”教学文化,从教师“等待”转向儿童“慧玩”,用“慧玩”主题学习撬动教学改革,走出了一条用“慧玩”成就儿童多彩童年的成功之路……
玩课“自己选”
为了让每个儿童实现高质量的“慧玩”,学校从课程规划到资源开发,从师资配备到课程实施,均进行了精准定位和周密安排。每周五下午,学生“主动发展日”活动时间,全校学生打破班级和学科的限制,自由地选择认知、科学、审美等体验性的项目活动。12个社团,103个“主动发展日”课程,是连小每个学生最向往的活动,他们可以参与课程设计,积极地成为课程实施的主人。在孩子们的建议下,学校开设了“小明星话剧团”“小喇叭小记者团”“小小特种兵”“快乐音符音乐社”“缤纷世界美术社”“阳光体育运动社”“竢实连元棋社”等多种社团。丰富多彩的社团,为学生提供了可自主选择的“菜单式”活动项目,给孩子们尽情玩耍,实现梦想搭建了广阔舞台。面对自主开发的校本课程,学校提倡人人参与,每位学生都要会游泳,会“三棋”。厨艺、木工、茶艺,“抖空竹”“抛铁环”“踢毽子”“跳长绳”,“连小”孩子人人精通,乒乓球、羽毛球、网球、棒球、击剑,攀岩,师生共同参与,兴致盎然。丰富的课程,张扬着每一个儿童的个性,成就着每一个儿童的多彩童年。
玩中“塑品行”
一谈到“玩”,常常让人想到的是“随心所欲”和“杂乱无章”。而连元街小学孩子们的“玩”却是既尊重个性,又讲究章法,既关注能力提升,又讲究习惯养成的高品质的“慧玩”。为了让“慧玩”主题学习有序进行,学校高度重视学生的习惯养成和品德修炼。在连元街小学,每一位学生都会参加一门特殊课程的学习,即学习自己编写的《学生好习惯读本》。该课程由生活好习惯、学习好习惯和为人好习惯三大领域组成,一共讲述了60个好习惯的养成。在这些好习惯中,有一根红线是贯穿始终的,这就是“连小”人说的“崇德”。之所以将“德”摆在如此重要的位置,是因为学校深知德乃人立身立命之根本。同时,基于学校的文化传统,学校提出了德性培养要从礼仪教育抓起。学校礼仪教育渗透在校园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课堂教学常规,仪表,队列,站(坐)姿,整理书包等等,让学生拥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成为对家人、对社会有爱心和责任心的好孩子,这是他们眼中的第一要务。
玩出“大智慧”
课程,儿童学习的第一要素。只有课程的丰富,才能成就学生的丰富。学校首先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这一主阵地,深入挖掘学科内容本身的生动因素,精心设计探究活动,引领孩子“慧玩”学习。然后,通过科学论证,根据儿童的精神需求和多元智能理论,设计了六大“慧玩”主题学习,即小农夫亲自然、小行者走天下、小帮手知生活、小诸葛通社会、小问号探科学、小能豆巧创造,内容涉及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同伴、人与自我四大领域。在“慧玩”主题下,师生依据学校的顶层设计,共同确定了若干小项目,六个年级形成了有层次、多梯度的纵向序列,分步实施,有序开展。经过实践与探索,学校“慧玩”学习精神已经根植于儿童的生命之中,连小学子在“‘慧玩’主题学习”中充分感受着自由的快乐,体验着学习的美好,“玩”出了趣味,“玩”出了个性,“玩”出了品质,“玩”出了创造,更“玩”出了智慧。学校申报的《“慧玩”主题学习》荣获江苏省首批基础教育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项目。
(本文转载于2016年11月30日《无锡日报》督学看学校栏目,作者:赵国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