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课后服务困局,提升“双减”工作效率
无锡市梁溪区责任督学 陈海莺
【案例描述】
作为一名新任督学,先后进入了几所办学规模较小的学校。这类学校多为弄堂新村小学,学生就近入学大都在周边小区生活,家长多数忙于生计,对孩子成长的期待值不高,满足于常规的学校教育。一句话,能解决基本的上学问题就成。这里的教师平均年龄普遍偏高,很多临退休的,还坚守在班主任等一线岗位,人员编制人数堪堪好,一旦有老师病事假,经常会手忙脚乱,校长、中层都要去代课,因为实在没有多余的人手。
本人在同一些老师、学生、家长的闲聊中,不难看出他们对“课后服务”这项工作有肯定,但也有困惑(整理出的具有共性的反馈):
某学科班主任(非骨干老师):“作为一名普通教师,以周为单位,每天除了基本的教学任务、学生常态管理任务外,还有不定期的研究课展示,教研活动参与,以及每周大大小小的各类学生活动。到下午课后服务时,人已经精疲力尽了,此时的课后服务能保证有内容是没问题,但因为学校一般也放手让老师自己去安排,所以是否有序列性、实践性、趣味性、体验性”等课程需要的要求,就很难把握了。说直白点,就是学校都没有顶层设计,一个老师又哪来的能力。”
某高年级成绩中游学生:“刚听到有课后服务班很开心,想着又能完成作业,还能参加一些有趣的课。可实际情况是,除了少数优秀学生,多数人是不可能把三科作业全部完成的。如果上其他课程,作业做得更少,如果不上感觉特没劲,还不如回家至少还能先歇会儿。所以上还是不上,挺矛盾的。”
某低年级学生家长:“学校课后服务班通常分上下半场,对低年级孩子来讲,上半场完成作业足够了。而下半场的课后服务,孩子反应最喜欢体育老师来上,因为可以玩玩游戏撒撒欢,其次是美术、科学、音乐等小学科老师。作为家长,如果学校能给孩子安排上培养孩子动手能力的劳动课程,或者能结合孩子兴趣、特长安排一些有专业老师参与的活动课程就更好了。但目前学校因种种原因做不到,所以下半场课后服务‘放羊’式明显,甚至在凑时间的现象也存在。”
某学校负责人:“专业的事最好由专业的人来做。但就目前来看,若没有政府的引导、协调和规范,学校自身力量难以解决。所以学校能做的暂时还停留在表层,时间上有保证,内容有但不精,孩子的安全有保障。”
面对以上问题,作为一名责任督学发现问题的同时,通过与学校领导、教师、学生、家长的座谈对话,发起网络讨论等形式达成了以下共识:
一是要加强管理。学校上下要进一步明确课后服务的目标和职责,建立健全课后服务管理制度,特别是对服务人员的管理和培训能制度化、系列化。
二是要高效沟通。尽管当下的有些困难一时无法解决,但是沟通有助于家校间的相互理解,同时借助社区的参与,凝聚更多的社会力量,多开发一些课后服务项目,满足学生和家长的需求。
三是要及时反馈。不定期开展对课后服务的满意度调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确保服务质量和效率。包括通过社交媒体、微信公众号等渠道宣传课后服务的意义、成效等。
经过督导小组的努力,部分学校的课后服务质量得到了明显提升,学生和家长的满意度也有所提高。此外,通过宣传和推广,学生的参与度也有所提高,对“双减”工作的推进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案例分析】
“双减”背景下的“课后服务”,其目的是为了促进中小学生健康成长,帮助家长解决按时接送学生困难,进一步增强教育服务能力,使人民群众具有更多获得感和幸福感。但上述家长、老师、学生反映实际问题又确实存在。所出现的问题涉及各个方面, 其中有来自政府和学校的,也有来自于教师、学生、家长的, 这既不是单方面的原因,也不是某个政策就能够解决的。那么如何在彼此的学习借鉴中不断完善,就需要各方的相互接纳和融合。
1.完善学校制度,合理开展服务。课后服务的实施,是教育问题也是民生问题。政府部门首先要出台和健全课后服务相关制度法规以及配套措施,明确各方职责并加强监管。作为开展课后服务的责任主体,学校应认真分析本校当前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科学制定实施方案,协调校内外资源,合理落实课后服务工作。与此同时,更要关注教师的合法权益,缓解工作压力,完善经济补贴,以此来保障课后服务的效果。
2.激发教师潜能,提升服务质量。教师作为课后服务的具体实施者, 教师个人的能力值,直接影 响着课后服务的质量高低。但当下“双减”政策要为学生和家长减负的同时,也要考虑教师的,包括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和工资待遇、在荣誉晋升方面有倾斜,提供课后服务学习培训和交流的机会等等(当下正在实行的弹性工作制,就是其中的一项好举措)。一味要求教师讲“奉献”,只会降低教师的工作热情,整个教师队伍的质量。
3.整合多方资源,增加服务多样性。为了提高课后服务的针对性和满意度,学校有必要整合校内外一切资源,比如可以与街道、乡镇服务中心、图书馆、美术馆、博物馆、各类适合学生校外实践的基地,比如污水处理站、养乐多工厂基地、高科技体验馆等展开合作。在师资放面,可以邀请各行业专业人士、社会知名人士、校友志愿者、退休教师、在校学生家长等加入到课后服务队伍中来。以此来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化、多样化需求,让学生能够全面发展。
4.提升“课后教育”,打造“立德树人”大阵地。在满足了上述三点的基础上,特别是在作业分类分层布置,多途经实现作业减量提质的基础上,接下来就该考虑课后服务的创新了,包括内容、环节、形式、评价等。比如陕西有个学校,将课后服务与综合实践活动相结合,开展项目式、体验式、探究式 活动;与少先队组织结合,成立“少先队俱乐部”,学生自己设计、参与、组织相关活动;借助人工智能、大数据信息化手段,通过学生评价提升课后服务质量。当然,所有这一切还需要家长有正确的家庭教育理念,避免出现“学校减,家庭加”的现象,从而有效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案例反思】
1.关注督导方式的合理性。在督导课后服务工作时,作为督学,如果督导方式就是简单地问几个问题,或者看几个资料,不仅不能全面了解,而且提出的问题也会仅仅停留于表面。因此,通过实地观察、深入交流等多种方式的接触,才能真正了解学校现课后服务工作的情况,才能敏感、客观、全面地发现一些问题的本质。
2.关注督导建议的实效性。每次督导结束,责任督学都会在发现1~2个问题,并提出了个人的建议。可是细细推敲,这些建议有的是否过于笼统,有的则是无法实现的,对学校的课后服务工作没有实质性的帮助。因此,在提建议时要因校而异,也就是建议最好是针对性强、可操作性高的。
3.注重督导结果的追踪督促。在督导完成后,如果我们督学仅仅停留在问题的发现和建议的提出,而没有对学校的课后服务工作进行跟踪和督促,那么督导工作就不算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在督导后,我们需要对学校的课后服务工作进行跟踪和督促,还要加强与相关教育部门和其他教师的信息共享,确保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效果得到真正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