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督导研究
惠山:实施“天天教研” 提高课堂效率
2018-12-18 作者:责任督学 张丽芬

案例描述

近几年,长安中心小学随着办学规模的扩大,引进了大量新教师.根据这一情况,在每月常规督导时,我们有针对性的听了青年教师的课,并进行了座谈。我们发现:部分青年教师在教材研读、教学设计以及课堂调控等方面缺乏经验。难免地在教学时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偏差,导致课堂教学低效,教学质量不够理想,迫切需要帮助和指导。

案例分析

鉴于这样的情况,我们就这些问题和学校领导进行了交流和探讨,分析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一是青年教师数量剧增,对他们的教学业务指导跟不上;二是每周虽有教研活动,但缺乏对新教师所面临的问题的研讨;三是备课组缺乏学科专家教师对新教师的针对性指导。督导中,我们向长安中心小学领导介绍了其他学校开展“每日教研”的有效做法,建议学校尝试实行“天天教研”模式。

实施中发现“天天教研”需要老师大量的时间投入,需要与日常工作充分整合、融合,防止流于形式,与学校的初衷背道而驰。于是,学校实行了以下系列措施:

一、确立保障机制

(一)保证研讨时间

推行之初,没有统一时间,造成了一个备课组的老师很难聚在一起进行研讨,时间得不到保证,就更不用说质量了。因此也带来了相应的后遗症:老师们疲于应付,研讨流于形式……鉴于这一状况,第二个学期,校领导商议,把“天天教研”安排到每个老师的课表中,同一备课组的老师,每天都会有同一节课是没有安排其他课务,这一节课就定为每个备课组“天天教研时间”。这样,确保同一备课组内的老师人人能在同一时间参与研讨活动。

(二)保证研讨空间

由于一个年级不同学科的老师在同一个办公室工作,难免在研讨时会相互影响。因此,每一个备课组都会就近选择一个固定的活动地点:实验室、多媒体教室、实践准备室……于是,共处一室的研讨空间就得到了保证。

(三)加强管理监督

为了确保天天教研的正常开展,由备课组长以及备课组中骨干教师负责。校级领导和中层干部,根据各自所在学科参加相应备课组的天天研讨活动。另外,分管教导也不定期参与到各个备课组的研讨中,以确保天天教研活动正常有序、规范深入开展。另外,每月都会安排全体中层进行跟踪式的随堂听课,并把情况反馈给分管教导,以此来提高“天天教研”的质量。

二、研讨贴近一线

有了时间和空间的保证,最重要的环节便是“天天教研”的内容。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和一线老师的需求,把“天天教研”的基本内容定为:研究教材、分析学情、环节设计、课后反思、作业设计、习题分析等。组内教师人人参与、集思广益、取长补短,及时解决教学中的出现的各种问题,切实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缩小班级之间的差距。例如:

(一)对教学环节的研讨

每学期初,备课组内相互协商,确定每个单元的主备人,主备人提前一周将教案发给组内每位老师 。 每位老师在研究教材的基础上进行二次备课,在有疑问之处做好标记,并在研讨时提出自己的困惑 和 见解。

     (二)对作业设计的研讨

“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优化作业系统研究”是学校“十三五”规划课题,因此作业设计的研究,成为“天天教研”另一个主要内容。每个备课组会根据自己学科的特点,讨论设计一些探究型、实践型的作业,提高学生的作业兴趣,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和素养的形成。

(三)先进经验的交流与分享

除了探讨教学设计和作业设计以外,先进经验的交流与分享也是天天教研的重要内容之一。每个备课组中的人员组成,一般包括职初教师、成熟教师、骨干教师。骨干教师和成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比较好的做法,在组内交流分享,既能充分发挥骨干智慧的作用,更能贴近教学实际地引领职初教师,激活备课组人力资源。有些教师外出听课后学到了一些新的方法也可在研讨的过程中向其他老师介绍。比如,语文学科的作文评价机制、流动日记等,就是他们交流分享后产物。

三、形式灵活多样

天天教研的研讨形式多样有上课评课,有微课和说课,有经验交流,还有练习分析等等。经过一个学年的实践,“天天教研”不再是初期的一种形式,切实解决了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不仅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缩小了班级之间的差距。在每日研讨的过程中,骨干教师把自己的经验与收获传播到团队中。在传帮带的经历中,在互享互学的思维碰撞中,教师群体同僚互济的学习共同体的诞生了,为青年教师的成长提供了“能源基地”,有效促进了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

案例反思

发现优秀经验、提供建议指导,督学工作的价值就蕴含其中了;了解一线需求、沟通主管部门,督学工作的功能就自然确立了。从督学中发现问题,为学校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到学校结合校情具体实践,学校初步形成了浓厚的教研氛围,扎扎实实从研究每节课入手,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不断提高,切实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但是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启发我们责任督学要发挥好“了解一线需求、沟通主管部门”的功能。例如:学校骨干教师分布不均匀,有些备课组缺乏骨干的引领,无法突破自己的研讨瓶颈,迫切需要上级主管部门统筹区内骨干资源、搭建平台构建区域学习共同体;一线教研缺乏整体架构,主题性不够明确,需要上级教研部门的实地指导;研讨交流时发言的面不够广,常会出现有经验教师一言堂,新教师一言不发的情况,需要上级师训部门多提供新教师展示交流的机会等等。我们能做的是,在“了解一线需求、沟通主管部门”的过程中,形成系统思考和报告,为教育行政部门工作优化提供事实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