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通知公告
关于印发无锡市中等职业学校综合督导方案的通知
2021-01-12 作者:佚名

各市(县)区教育局、政府教育督导室,各直属事业单位,各有关职业学校:

为加强职业教育督导工作,促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市政府教育督导室根据国家和省市有关文件精神修订了《无锡市中等职业学校综合督导方案》,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附件:无锡市中等职业学校综合督导方案

 

 

无锡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

 2021年1月6日

 

    (此件公开发布)

 

附件

 

无锡市中等职业学校综合督导方案

 

    为促进我市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提升职业教育服务产业高质量发展能力,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国发〔2019〕4号)、《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的通知》(厅字〔2020〕1号)、《教育部、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整体推进苏锡常都市圈职业教育改革创新打造高质量发展样板的实施意见》(苏政发〔2020〕75号)、《中共无锡市委无锡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实施意见》(锡委发〔2018〕76号)、《深化产教融合助力产业强市的实施意见》(锡政办发〔2019〕46号)和《关于实施无锡市职业教育质量提升攀登计划(2021—2025)加快建设国家职业教育高地城市的意见》(锡教发〔2020〕86号)等文件精神,制订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提高中等职业教育办学水平,办好充满活力、人民满意的新时代职业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建设“强富美高”新无锡提供更加有力的人才支撑、知识贡献和智力支持。

二、督导目的

1.督促、指导中等职业学校明确办学方向,遵循教育规律,依法依规办学,深化教育改革,促进内涵发展,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2.督促地方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切实履行职责,加强对职业教育的领导,加大职业教育经费投入,加快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为办好每一所中等职业学校提供有力保障。

3.引导社会、家长用科学的标准评价中等职业学校的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促进社会、行业、企业参与和支持职业教育。

三、适用对象

本方案适用于全市中等职业学校(含五年制高职校、民办职业学校)。

四、指标体系

   本方案设“办学理念”“学校管理”“立德树人”“教学工作”“教师队伍”“办学条件”“办学成效”7个A级指标,下设19个B级指标、49个C级指标,总分为150分。另列1个附加指标“创新项目”,设附加分10分,旨在鼓励学校勇于开拓创新,取得在全国、全省具有改革示范意义的突出成果和典型经验。

综合督导结果分为4个等级:总分≥135分,且A级指标得分率均在85%以上者为优秀;120分≤总分<135分,且A级指标得分率均在75%以上者为良好;105分≤总分<120分,且A级指标得分率均在60%以上者为合格;总分<105分为不合格。

三年内学校在招生、财务、实习、学生管理等方面出现重大违纪违规行为,发生重大安全责任事故,领导班子及成员因违纪违法受到处分,不得评为优秀等第。

  五、组织实施

中等职业学校综合督导按每三年为一轮,由无锡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负责组织实施。

  六、结果运用

中等职业学校综合督导的结果,由组织实施综合督导的教育督导机构以书面形式向政府、教育主管部门报告,并向社会公布,作为学校办学绩效考核、干部任免、评优评先、表彰奖励和行政确认的重要依据。

 

无锡市中等职业学校综合督导方案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三级指标

A1.办学理念(15分)

B1.办学思路

(9分)

C1.办学宗旨(3分)

1.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以高质量发展为核心,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1分)

2.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入实施素质教育,注重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努力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工匠精神、职业道德,提升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1分)

3.校风、学风、教风及校训建设富有职教特点和本校特色。(1分)

C2.发展思路(4分)

1.学校有明确的办学定位、办学思路、办学目标和中长期发展规划。(2分)

2.年度实施计划目标明确、重点突出,措施切实可行,责任分解落实,达成度高。(2分)

C3.管理团队(2分)

1.校级领导班子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先进的现代职业教育办学理念、丰富的管理经验、坚强的领导能力和改革创新精神。(1分)

2.注重干部队伍建设,形成素质高、能力强的专业化管理团队。 (1分)

B2.办学模式

(6分)

C4.办学形式(2分)

1.实施多元化办学模式,学制长短结合,学历与非学历教育结合,倡导灵活多样的办学形式。(1分)

2.积极开展职业培训,形成多功能培训平台。(1分)

C5.产教融合(2分)

1.产教融合,创新政、行、企、校协同育人新模式,逐步构建校企主导、政府推动、行业指导、学校企业双主体实施的合作机制,推动形成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共同育人机制。(1分)

2.校企在人才培养、教学资源开发、技术创新、就业创业、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方面积极开展合作,每个专业至少与2个具有影响力的行业或企业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1分)

C6.集约化办学(2分)

1.牵头组建市级、省级职业教育集团(办学联盟),积极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集约化办学(1分)

2.积极参与市级、省级职业教育集团(办学联盟)建设。(1分)

A2.学校管理(25分)

B3.体制机制

(8分)

C7.党的领导(3分)

1.加强党对职业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充分发挥党组织在职业院校的领导核心和政治核心作用,将党建工作与学校事业发展同部署、同落实、同考评。(2分)

2.加强学校党组织规范化建设,大力开展党建主题教育活动,“三会一课”等制度扎实有效落实,促进学校健康发展。(1分)

C8.运行机制(3分)

1.依据学校章程,建立由党组织领导、校长全面负责、教职工参与民主管理的现代职业学校制度和学校内部治理结构,发挥理(董)事会的咨询、协商、审议、监督等职能。(1分)

2.定期召开教代会、学代会、团代会,维护师生参与学校相关事项的民主决策和监督权力。(1分)

3.建立专业(群)建设委员会、教学指导委员会、学术委员会和校企合作委员会,参与专业(群)建设及教学、科研等事务管理。(1分)

C9.依法治校(2分)

1.依法制定具有学校特色的章程,促进学校依法治校、依法施教,提升治理能力。(1分)

2.按规定实行校务公开,师生和公众意见渠道畅通。(1分)

B4.招生与学籍(4分)

C10.招生管理(2分)

1.严格执行招生制度,招生方案明确,招生流程规范,招生过程公开。(1分)

2.严格招生纪律,无虚假宣传、乱收费和有偿招生等行为。(1分)

C11.学籍管理(2分)

1.严格执行学籍管理制度,注册、转学、退学、毕业等环节管理规范。(1分)

2.学籍档案内容真实齐全,专人管理。(1分)

B5.后勤与财务(7分)

C12.后勤管理(5分)

1.资产管理制度健全、职责明确,资源配置科学、合理。严格执行国家物资采购的有关规定,采购程序公开、公平、透明、规范。资产登记、使用、维护、维修、折旧、报废等工作手续完备、程序规范。(2分)

2.校园环境绿化、净化、美化。教室、实训场地、餐厅、宿舍、卫生间等公共场所干净整洁。(1分)

3.校园禁烟、控烟措施有力,全面实现“垃圾分类”。(1分)

4.膳食管理制度健全、职责明确、管理民主、台账齐全。从业人员均持健康证上岗。严把食品采购、储存、加工、留样、供餐卫生质量关,师生用餐文明、节约粮食,倡导“光盘行动”。(1分)

C13.财务管理(2分)

1.依法依规设置机构,财务制度健全且执行严格有效。依法公开财务信息,财务风险可控,专项资金专款专用专账管理。(1分)

2.预算编制科学合理,预算执行规范有效,决算编制真实完整。(1分)

B6.安全与卫生(6分)

C14.安全工作(4分)

1.设立安全管理机构,落实“一岗双责”安全责任制,水电、消防、食品、卫生、交通等领域和实习实训、大型活动、网络信息等环节的安全管理措施到位。(2分)

2.建立人防、物防、技防“三防一体”的安全防范体系,设备设施达到国家标准要求,安全检查常态化,及时消除安全隐患。(1分)

3.健全安全教育活动,各项应急预案齐全、科学、可行,定期开展安全演练活动。(1分)

C15卫生防疫(2分)

1.学校按规定建有卫生室(保健室),配备专职校医。(1分)

2.建立公共卫生安全防控机制,开展传染病筛查和预防工作。(1分)

A3.立德树人(30分)

B7.组织网络

(5分)

C16.组织网络(5分)

1.德育工作遵循职业教育规律和中职学生特点,融入学校人才培养全过程、渗透学校工作各个方面,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分)

2.学校学生工作处(德育处)、团委、学生会、学生社团等组织机构健全,活动覆盖面广,在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活跃校园文化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1分)

3.每班配备1名班主任,选聘、培训、考核等工作规范。发挥家庭、社区、行业企(事)业单位等教育资源的作用,配备校外法制副校长、校外德育导师,并经常参与学校活动。(1分)

4.注重培养德育名师,至少有一名市级德育带头人或德育能手。(1分)

5.德育工作经费总额不少于学校总预算支出的3%,日常德育活动经费每生每年不低于50元,经费使用规范。(1分)

B8.德育实施(25分)

C17.常规管理(5分)

1.落实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构建学校教师、企业师傅、学生家长等全员参与,从入学到毕业全过程实施,学校、企业、家庭、社区等全方位密切配合的“三全育人”体系。建立并办好家长学校、家委会。(2分)

2.开展职业院校“六个一”落地行动,养成教育活动生动有效,学生举止文明、行为规范,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能力强。(1分)

3.制定学生日常行为管理规范,宣传教育到位、评价考核制度健全。(1分)

4.打造德育特色品牌,形成典型案例,探索“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工作。(1分)

C18.思政课程(3分)

1.开齐开足开好思想政治课程,并按照规定选用国家统编教材。建有思想政治课示范课堂、教育案例。(2分)

2.专任思想政治课教师专业对口或相近,转行的教师需经过市级以上思政课程系统培训,胜任教学要求。五年制高职学校应当根据全日制高职在校生总数,严格按照师生比不低于1:350的比例核定专职思政课教师岗位,中职学校要加大专职思政课教师配备力度。(1分)

C19.德育活动(5分)

1.积极开展有时代特征的主题教育、专题教育和特色德育活动。(2分)

2.充分挖掘和利用地方、企业德育资源,有稳定的社会实践活动基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学校每个专业群都有典型企业作为职业素养培育实践基地。(1分)

3.每个专业开展职业道德、职业素养、职业行为习惯培养,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专题教育不少于16学时。(1分)

4.深入开展“文明风采”活动,每年有2件以上作品在省市级获奖。(1分)

C20.劳动教育(3分)

1.将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开设劳动教育必修课程,统筹勤工助学、实习实训、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环节开展劳动教育,形成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针对性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1分)

2. 能结合专业人才培养,增强学生职业荣誉感,培育学生爱岗敬业的劳动态度。能结合专业积极开展实习实训、专业服务、社会实践、勤工助学等活动。(1分)

3.将劳动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制定评价标准,建立激励机制,组织开展劳动技能和劳动成果展示、劳动竞赛等活动,加强实际劳动技能和价值体认情况的考核。(1分)

C21.心理健康教育(3分)

1.建立心理健康教师培训机制,建有一支心理健康教育团队,至少配备1名专职心理健康教师(具有三级以上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书),积极开展学生个体和团体心理辅导。(1分)

2.建有符合标准的心理辅导中心或心理咨询室,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通心理健康热线、网上交流平台,探索信息化心理辅导新模式。(1分)

3.建立特殊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心理危机干预应急预案,对特殊学生科学实施心理疏导和心理危机干预。 (1分)

C22.奖助体系(3分)

1.规范落实国家学费减免、补贴政策、国家中职奖学金及“奖、助、勤、贷”等管理办法。(1分)

2.完善社会助学体系,设立社会、企业奖助学金。(1分)

3.经费发放规范有序,档案齐全。(1分)

C23.育人氛围(3分)

1.校园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整体规划建设,校园文化设施设备齐全完善,营造出良好的学校文化氛围。(1分)

2.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积极推动产业文化进教育、优秀企业文化进校园、职业文化进课堂,打造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学校文化系统。 (1分)

3.大力宣传职业教育,展示大国工匠先进事迹和光辉形象,提升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可度,办好每年一次的“职业教育活动周”。(1分)

A4.教学工作(40分)

B9.专业建设(10分)

C24.专业设置(4分)

1.专业(群)设置对接地方产业,各专业(群)均建有以行业企业专家和职业教育专家为主体的专业(群)建设委员会,定期开展人才需求预测、专业建设咨询、专业调整研讨等活动,调研成果在人才培养中充分体现。(2分)

2.专业(群)建设有规划、有目标、有方案、有措施、有特色,明确专业(群)建设标准,建设条件保障落实。(1分)

3.严格执行国家和省有关要求,紧跟区域行业企业需求,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以技术技能成长为主线,主干专业试点“1+X”证书制度,强化核心素养与核心能力培养,动态调整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1分)

C25.专业发展(4分)

1.建立人才需求与专业设置动态调整机制,按照专业链、人才链对接产业链、创新链的原则进行专业动态调整,主动适应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要求,重点建设面向本地支柱产业、主导产业、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品牌(特色)专业。(1分)

2.专业拓展主动对接产业发展,所有主干专业均对接产业链形成专业群。(1分)

3.至少有一个中高职衔接的现代职教体系试点专业。(1分)

4.至少有一个新一轮市级以上品牌(特色)专业、现代化专业群。(1分)

C26.国际交流合作(2分)

1.积极与境外职业院校、行业协会、跨国企业等建立交流合作关系,开展人员互访交流,组织管理人员和骨干教师境外培训,学习借鉴境外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1分)

2.拓展国际合作思路,探索引进境外优质课程体系、课程标准、数字化教育资源、国际通用职业资格证书和世界技能大赛标准,至少与1个境外优质教育机构或行业企业有稳定的合作项目。(1分)

B10.课程建设(10分)

C27.课程开发(4分)

1.课程开发机制健全,规范执行国家和省颁布的指导性课程标准,教材开发、选用、采购等程序规范。(1分)

2.教材开发体系完善,开发与部省颁课程标准相补充的课程标准、校本教材及其配套资源。将“三创”教育纳入课程体系,主干专业开发“1+X”证书课程。(1分)

3.每个专业开发至少1门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新教材,1门线上课程教学资源,1本吸收技能大赛成果并转化为技能教学校本教材,1本校企双元合作开发的体现新技术、新职业、新岗位的新教材。 (1分)

4.每个专业群至少有1门市级以上精品课程。(1分)

C28.教学安排(3分)

1.按国家和省规定设置课程,实施“中等职业教育‘2.5+0.5’、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4.5+0.5’,校外顶岗实习时间一般不超过0.5年”的教学安排。 (1分)

2.规范课程设置。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开齐开足公共基础课程,专业(技能)课程设置与培养目标相适应,课程内容要紧密联系生产劳动实际和社会实践,突出应用性和实践性,注重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精神的培养。(1分)

3.三年制中职总学时数不低于3000,五年制高职总学时数不低于5000,公共基础课程学时一般占总学时的1/3,实践性教学学时原则上占总学时数50%以上。(1分)

C29.体育美育教育(3分)

1.切实加强体育美育教育,开齐开足规定课程,师资、场地、器材符合国家标准。(1分)

2.体育课程与职业技能培养相结合,艺术课程与专业课程有机结合,开设体现职业教育特点的拓展性体育、艺术课程,培养身心健康的技术人才。(1分)

3.每年组织1次学生健康体检,举办1次校级运动会、1次校园艺体节,建设“一校一品”的艺体特色。(1分)

B11.教学实施(15分)

C30.教学管理(4分)

1.教学管理制度科学,建立完善的教学管理组织体系和运行机制。(1分)

2.规范执行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报批、执行和滚动修改制度。(1分)

3.教育教学活动安排合理、教学运行有序,教学行为规范、学习氛围浓厚。教学档案齐全,使用便捷。(1分)

4.建立教学内审制度,加强教学评价考核,实行教考分离。(1分)

C31. 教学改革(5分)

1.制定“三教改革”实施方案,措施科学、易于落实,课程思政体现充分。(1分)

2.探索基于工作过程行动导向教学,普遍采用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引导文教学和角色扮演教学等多种教学方式,开展 “互联网+职业教育”创新试点,专业教学过程对接生产过程,教学过程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强。(1分)

3.教学环境有机融合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通过实景和虚拟等多种手段充分体现企业真实情境,有效营造生产环境。(1分)

4.因材施教,推行分层教学、走班制、导师制等,开展学分银行试点,完善学习困难学生帮助机制等。(1分)

5.根据专业特点,积极开展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1分)

C32. 教学信息化(3分)

1.专业群均建成网络课程、工作过程模拟软件、通用主题素材库(包括行业标准库、实训项目库、教学案例库、考核试题库、技能竞赛题库等)。(1分)

2.有信息化教学平台、名师名课音像以及专业群网站等多种形式的数字化信息资源,开展网上学习、在线辅导、考试评价和证书考核。(1分)

3.所有教师均能运用信息化手段开展教学,指导学生利用网络自主学习。(1分)

C33.实践教学(3分)

1.积极开展生产性实习实训。有完备的学生企业实习实训制度,生产性实习实训计划与人才培养方案相符。(1分)

2.顶岗实习岗位与所学专业面向的岗位群基本一致,强化育人为目标的实习过程管理和考核评价,实习时间、场所、待遇等符合国家要求。(1分)

3.落实实习过程管理责任制,完善实习信息通报、实习责任保险等制度。(1分)

B12.质量监控(5分)

C34.评价标准(2分)

1.建立适应行业产业发展要求和学生持续发展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标准,把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就业质量和用人单位满意度作为考核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2分)

C35.监控机制(3分)

1.制定教育教学质量监测实施办法,建立基于标准化教学实施、完整教学工作状态数据、学校自我诊断自主发展、行政部门有效监管的职业学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1分)

2.建立内外结合、多元并举、客观公正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探索建立第三方评价机制。(1分)

3.建有校内教育督导室,配备专、兼职督导员,实现对学校教学质量和办学成效动态、适时、有效的监控。(1分)

A5.教师队伍(15分)

B13.师德建设

(2分)

C36.师德建设(2分)

1.师德师风建设有力,师德师风成为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基本形成,严格执行省教育厅教师师德失范行为处理实施细则。(1分)

2.教师关爱学生,尊重学生,没有体罚、变相体罚及其它侮辱学生人格等违规违法行为。(1分)

B14.教师发展(9分)

C37.培养机制(4分)

1.建立教师团队建设的长效机制,绩效考核评价制度体现职业教育特点,符合教师专业成长规律。有中长期教师建设规划和培养方案,经费保障,政策落实。开展“四有好教师”团队建设,设置教师流动岗和特聘岗位。(1分)

2.建立校企共同培养培训教师的工作机制,建有由骨干教师和行业企业专家组成的名师(专家)工作室和技能大师工作室,以专业团队整体规划教师培养,专业负责人和骨干教师培养计划明确、落实到位,至少与1个优秀企业共同建立了 “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1分)

3.完善“双师型”教师培训体系。制定专业教师下企业实践制度,规范教师培训管理,完善规章制度、实现“双师型”教师培训管理信息化、制度化。(1分)

4.每年全员培训达360课时以上,参加省级以上培训的教师达15%,教师培训经费不低于年度公用经费的5%。(1分)

C38.结构素质(5分)

1.专任教师学历全部达标,研究生比例五年制高职校达到30%、中职校达到20%;专任专业课教师“双师型”比例不低于90%。(1分)

2.图书馆、校医室、实验室工作人员80%以上具有中级以上职称。(1分)

3.引进企业优秀专业技术人才担任兼职教师,兼职教师占专业教师比例达到20%-30%,均具有技师以上职业资格或中级以上技术职称,其中30%以上具有高级技师职业资格或高级技术职称。(1分)

4.有特级教师、省级以上教学名师、省人民教育家培养对象、省“333”工程培养对象、省职教领军人才培养对象、省苏教名家培养对象,有正高级讲师或教授,有省、市中心教研组成员。(1分)

5.有教师获得或指导学生获得省级以上技能大赛或创新创业大赛一等奖,有省级教学能力比赛一等奖或省级班主任基本功大赛等竞赛获奖者。(1分)

B15.教育科研(4分)

C39.教科研活动(2分)

1.建立教科研管理机构,建立健全教科研制度,成立校级学术委员会,加强学术规范管理。(1分)

2.搭建多元化的教科研平台,组织教师参与各级教科研活动。每学年举行一次全校性教研、科研、教改成果交流活动。(1分)

C40.教育研究(2分)

1.认真组织申报市级以上教科研课题,开题、结题规范,实施过程管理到位,有1项省级以上课题,资料完整,课题成果获得较高评价。(1分)

2.建立校级教学成果评审机制,至少有1个市级以上教学成果奖(教学研究成果奖)。(1分)

A6.办学条件(10分)

 

B16.设施设备(6分)

 

C41.校舍与设备(2分)

1. 学历教育学生规模不低于3000人,生均校舍面积不少于25平方米。(1分)

2.生均设备值二产类专业不少于8000元,一产、三产类专业不少于6000元。(1分)

C42.图书音像(2分)

1.建有图书馆,纸质图书生均不低于30册(或馆藏图书不低于10万册),电子图书生均不低于10册,专业图书不低于50%。(1分)

2.图书资料借阅实行信息化管理,图书资料借阅率高。(1分)

C43.实训基地(2分)

1.专业群均建有教学与实训一体的校内实训基地;至少有一个市级以上实训基地,实验实训课开出率达95%以上。(1分)

2.每个专业至少有3个合作满3年的校外实训实习基地。(1分)

B17.信息化建设(4分)

C44.信息化建设(4分)

1.有稳定的校园信息化管理机构和专职信息化管理队伍,规章制度健全,规划方案明晰,信息化经费每年有预算有投入。(1分)

2.学校建成校园网,宽带接入教育城域网或互联网,信息点覆盖学校所有教育、教学及生活场所,百兆带宽到桌面,有独立的网络中心。(1分)

3.计算机数量满足教育、教学和管理需要。主要教学场所均配备了必要的多媒体设备,100%以上的教室具有多媒体教学功能。(1分)

4.创新应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建设覆盖学校教务、学生、后勤管理服务等日常运营各个环节的智能终端,建有智能化管理平台,创建为市级以上智慧校园。(1分)

A7.办学成效(15分)

B18.学生素质

(7分)

C45.综合素质(2分)

1.学生文明礼貌,进取向上,身心健康,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文化素质、科学素养、综合职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无违法犯罪行为。(1分)

2.学生参加《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合格率达到90%以上,优秀率达到8%以上。(1分)

C46.技能水平(3分)

1.积极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与考证,通过第三方职业评价机构、国际职业资格认证、校企技能综合评价等方式使学生获得相关技能等级证书或技能成绩。积极开展“1+X”证书试点工作,主干专业开展“1+X”证书认证。(1分)

2.学生学业水平考试通过率达95%以上。(1分)

3.学生获得省级技能大赛、创新创业大赛一等奖不少于3项。(1分)

C47.毕业就业(2分)

1.毕业生综合素质良好,当年就业率达95%以上,在锡就业率80%以上。(1分)

2.建立毕业生就业质量跟踪调查制度,用人单位、学生家长、学生满意度均达90%以上。(1分)

B19.社会贡献

(8分)

C48.社会服务(5分)

1.面向社区、行业企业和其他教育机构开放资源,建有中小学职业体验中心,资源利用率高。 (1分)

2.与行业企业共同开展技术开发、产品设计等科技服务,每年参与生产、咨询和技术服务的项目不少于5个。每年开展送科技下乡、进社区等活动不少于2次。(1分)

3.建有职业培训平台,广泛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在职职工、失业人员、残疾人、退役士兵等群体的职业培训,满意度高。年均培训人次不少于全日制在校生数的2倍。(1分)

4.在相关行业协会、专业学会、职教集团(办学联盟)等社会组织发挥主干作用。(1分)

5.承担本地区职业教育或行业部门技能大赛、职业技能鉴定等任务。(1分)

C49.特色声誉(3分)

1.学校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1分)

2.学校成为当地相关行业企业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训和输送的重要基地,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大、社会声誉高。(1分)

3.学校获得市级、省级、国家级职业教育综合性表彰。(1分)

附加指标:创新项目(10分)

学校在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中取得在全国、全省具有改革示范意义的突出成果和典型经验。

  说明:指标中涉及“以上”的均包括本级在内

 

 

 

抄送:省政府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

     无锡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            2021年1月6日印发